真正的滿清發型是這樣的 怪不得漢人反對剃發
2017-03-28 09:06:55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受滿清辮子戲的影響,很多人被誤導了,以為滿清的發型就是一個大辮子,也不算太難看,那么來看看真實的滿清發型吧。別說漢族的傳統,身體發
受滿清辮子戲的影響,很多人被誤導了,以為滿清的發型就是一個大辮子,也不算太難看,那么來看看真實的滿清發型吧。別說漢族的傳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就從審美的角度,這發型,你就會知道,為什么那么多漢人反對剃發易服了。
一、后金時期以剃發為漢人歸降的標準,男人的大部分頭發被剃掉,只留腦后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作「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發式,胡須只留上唇左右十馀根。
二、清初時期以剃發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后的無數次反剃發斗爭中,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了護發作出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發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后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為「金錢鼠尾式」。
三、清代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后,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改變,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相當於一個掌心的面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胡須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了。
四、清代后期,即嘉慶以后男子的發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后,名為「辮子」或「發辮」。
五、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斗爭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清末開始,到滿清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范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