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吃什么好
2017-01-09 14:33:01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最近幾年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每年都會保持一個居高不下的指數,這是因為在日常飲食過程中不加以注意所導致的。約半數以上
最近幾年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每年都會保持一個居高不下的指數,這是因為在日常飲食過程中不加以注意所導致的。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驅癥狀,最常見的是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或對硝酸甘油效果變差;或繼往無心絞痛者,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
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
(1)急性期:起病后1~3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過濾肉湯、紅棗泥湯、米湯、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補液等。凡脹氣、刺激溶液不宜吃,如豆漿、牛奶、濃茶、咖啡等。食物中的鈉、鉀、鎂,必須加以注意。但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后,小便中常見鈉的丟失,故若過分限制鈉鹽,也可誘發休克。
(2)緩解期:發病4天~4周內。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為半流食,但仍應少量多餐。急性后期總熱能可增加至4200~5040千焦(1000~1200千卡)。膳食宜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消化。允許進食粥、麥片、淡奶、瘦肉、魚類、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過熱、過冷,并應少吃多餐,經常保持胃腸通暢,以防止大便過分用力。
3~4周后,隨著病人逐漸恢復活動,飲食也可適當放松,但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仍應控制,對伴有高血壓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應限鈉。肥胖者應減食。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時)應當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塞再發作,這可能與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緩慢,血小板易于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