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糠咽菜真的能長壽嗎
糠咽菜的解釋:糠:稻、麥等谷物的皮;菜:野菜。指吃谷糠,吞野菜。
三餐不繼、肉蛋配給的日子還令許多老輩人記憶猶新,都市人就已經擁有了令人眼花的超市貨架,以及同樣令人繚亂的營養建議。這些建議還經常是互相矛盾的——有的復雜到需要理解一長串冷僻拗口的生化名詞,有的則簡單到只要求你堅持吃一種神奇食品,賤如綠豆,貴如蟲草。
在各種建議中,素食是影響力巨大又常被誤解的一種。素食的信奉者許多是深具影響力的明星或巨賈,這讓素食的一些理念廣為傳播,但一部分素食踐行者的營養知識多有錯漏,于是他們的許多誤讀也隨之擴散開來。
有人認定“牛奶是給牛喝的,不是給人喝的”,卻不知也沒有一種植物是天生就該“給人吃的”,史前就被馴化的三大主食里,食小麥者易缺鋅,食玉米者易缺鐵,食稻谷者易缺維生素A。有人擔憂動物被殺害時會因恐懼釋放“毒素”,卻不知莊稼與家畜同樣桀驁難馴,為了抵抗動物啃噬,植物常自備毒性不小的“化學武器”譬如生物堿。
有人宣揚回歸“最原始天然”的食譜,卻不知我們如今常吃的蔬果里,至少半壁江山是美洲土著馴化,五百年前才由哥倫布帶出美洲。想象一下,拿掉花生、茄子、菠蘿、紅薯、辣椒、南瓜、馬鈴薯、西紅柿、番木瓜、番石榴、巧克力……素食者的“原始食譜”里,原料恐怕所剩無幾。
半歲內的新生兒只需要母乳,當我們離開那個階段后,任何食品都不是專為人設計的完美食品。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仰賴食譜里保持多樣性,谷肉蔬果奶五大類食品各司其責,以盡可能地接近“營養全面均衡”。而如今的素食局面,可謂“該吃素的不吃素,不該吃素的吃錯素”。
幾乎每個都市成年人的食譜里都是甜食精谷多,雜糧全谷少;紅肉大魚多,水果蔬菜少。有人也意識到問題,但卻聽信商家的宣傳,以為一罐果汁就等于好幾個水果,一瓶“乳飲料”就能代替純牛奶,泡面里有蔬菜包就算今天吃過青菜,需要“進補”,就買雞精羊肉、燕窩魚翅。其實,成年人通常一天需要2000大卡,其中最好10-35%來自蛋白質,換算過來也就是一個雞蛋二兩肉,拳頭大小已足夠。
至于蔬菜水果,每天最好能吃相當于五六個拳頭的體積。對這群“能量過剩,營養不良”的人來說,增加食譜里的植物成分,嘗試半素食或偶爾全素食,對健康的確益處多多。
不過,這群人往往也是最年富力強、有恃無恐的一群,連抽煙酗酒都積習難改,別提讓他們限鹽少油,吃糠咽菜了。
而健康就像空氣,擁有時只覺平常,失去才知寶貴。對于特別重視健康而追求素食的另一群人來說,素食卻未必是最優選擇。
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希望靠吃素來“延年益壽”。殊不知,許多老人由于咀嚼能力下降,變得不那么愛吃肉,攝入的蛋白質常嫌不足。法國健康管理局(Haute Autorité de Santé)的文件中提及,居住在家的老人有4-10%缺乏蛋白質,住院者缺蛋白質的比例更是高達30-70%。而09年一份英國的薈萃研究顯示,補充蛋白質或能降低營養不良老者的死亡風險。
有些惡疾臨頭的病患祈愿靠吃素來“排出毒素”。殊不知,補充蛋白質本就有對抗感染的功效。倘若蛋白質吃得太少,體內形成負氮平衡,對于癌癥惡病質會是雪上加霜。
有些初為父母者以為吃素能幫助孩子“提高智商”。殊不知,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小孩對營養的需求不同于成人。成人談之色變的膽固醇,卻是構建細胞膜必不可少的組分。素食容易缺乏的維生素D和鈣,對于孩子的骨骼與牙齒健康至關重要。而動物食品里富含的維生素B12,對神經與紅細胞更是無可替代,今年就有一位嚴格素食的七歲男孩因急性共濟失調而行動困難,緊急住院注射維生素B12后才開始好轉。
當然,并不是說素食絕對無法獲得充足營養,只是“難”而已。對素食但不拒絕蛋奶者來說,營養均衡相對容易些。對于連黃油蜂蜜都排斥的嚴格素食者來說,要么自己知識過硬,要么請專業的營養師設計食譜,否則就算身在強化食品常見的國外并額外服用補劑,都未必能保證健康。
《美國新聞》邀請多位營養學家評出的2013最佳食譜中,第一名并非純素食,而是防治高血壓的DASH飲食,指導思想是增加蔬果和低脂乳制品的分量,適當增加魚類、堅果與豆類,以及少鹽限酒少紅肉。蔬果確實是好選擇,不妨試著增加比例,而非全盤取代。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