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么測量脈搏 一分鐘就學會
脈搏也就是我們體內(nèi)動脈的搏動,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所以,我們通過測量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來推測心臟跳的次數(shù)。那么怎么測量脈搏呢?
方法/步驟
第一,將我們的手臂輕松放在桌面上。當然不拘泥于桌面上,也可以放在自己的腿上,只要方便測量就行。
第二,將食指和中指壓在橈動脈處,力度適中,能感覺到脈搏搏動就行。請大家參考下面的圖片。
第三,我們可以測量30秒,然后將測得脈搏跳動次數(shù)乘以2,就是我們一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了,一般成年人60--100次/分。
第四,我們在緊張、劇烈運動、哭鬧等情況下測量的脈率會高一些,我們可以等平靜一會后再測量,這樣更能反應我們安靜情況下的脈率。
第五,脈搏短絀的病人,要兩個人測量,即一個人測脈搏,另一個人聽心率,同時測量1分鐘。這個需要專業(yè)人士來操作,我們普通人就了解一下就行了。
正確認識
脈搏跳動次數(shù)受年齡、性別、疾病的影響,有較多的變化,當我們學會測量自己的脈搏以后,如果在正常范圍內(nèi)那就最好,如果發(fā)現(xiàn)不在正常范圍也不要慌張,因為緊張也會影響跳動次數(shù),可再次測量,如果不放心可以咨詢專業(yè)人士。千萬別自己嚇唬自己喲。
學會自己測量脈搏:
脈搏:指心動周期里血管內(nèi)壓力和血管容積變化引起的動脈搏動。
正常情況下,脈搏的節(jié)律與心臟搏動的次數(shù)一致,脈搏的節(jié)律和心臟搏動的節(jié)律一致。通過檢查脈搏就可以了解心臟搏動的情況。病理狀態(tài)下,脈率、脈律與心率、心律可以不一致。
正常情況下,脈率依年齡、生理變化、體力活動、情緒、妊娠狀態(tài)而異。年齡越小,脈率越快。新生兒可達120―130次/分,嬰幼兒為100―130次/分,學齡前兒童為80―100次/分,青少年期后與成人接近,成年人多為70―80次/分,老年人較低,為55―60次/分。運動員也比一般人低。
檢查脈搏,可以用觸診法或脈搏描記法。用得最多的是觸診法,即觸摸位于身體表淺部位,有足夠長度,下面有較堅實組織的動脈的搏動。位于腕部掌面靠近拇指一側(cè)的橈動脈,觸診起來最方便,所以經(jīng)常被使用。
測量脈搏,要準備一只有秒針的表。先讓受測者休息片刻,情緒保持安靜。酒后,剛喝過熱水,以及情緒激動、剛結束體育運動時,測量的準確性都會受到影響。劇烈活動后應休息20分鐘后再測。
檢查橈動脈脈搏時,受測者可以坐著或躺著,手掌面朝上放,腕部伸直。檢查者將自己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并攏,把指腹放在被測者手腕的橈動脈部位,這時檢查者的手指能感覺到被測者的動脈在搏動。
檢查者的手指在被檢查者橈動脈上施加的壓力大小以能清楚地觸到脈搏為宜,然后數(shù)1分鐘內(nèi)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或者測半分鐘的脈搏數(shù)乘以2,有時也可測15秒的脈搏數(shù)乘以4。計算出每分鐘的脈搏數(shù)。
測量脈搏時,應同時注意脈搏的節(jié)律和強弱,如注意每兩次搏動的間距是否忽快忽慢,或是有無心律不齊,以及脈搏跳動是否有力或微弱等。